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专业白皮书>>正文

表演

表演(时尚表演方向)

 

一、专业定位

本专业创建以来,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形成了“学科理论交叉性,培养模式独特性,课程设置实⽤性,⼈才去向多元性”的学科特⾊。教学效果突出,学⽣思维活跃,勇于挑战,在全国各类专业⼤赛中屡屡取得优秀成绩,毕业生服务全国、面向世界,服务国家时尚健康与文化事业。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属于戏剧与影视学类下的表演专业,并以时尚表演为方向进行人才培养,同时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时尚文化产业建设的实际需要,培养出德、智、体、劳全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学生能够掌握表演基础理论与训练、时尚表演策划与制作、时尚艺术管理与教育,毕业后能够胜任时尚领域的表演、策划、管理等工作,并能从事时尚表演机构的社会指导工作,从而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艺术人才。

三、培养规格

(一) 思想政治素质

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热爱艺术和公关事业;具备良好道德品质和作风;勤奋好学刻苦训练,具有崇高理想、敬业精神、公德意识和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及良好的思想品质。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熟悉我国艺术、教育、公共事业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积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文化素质

具有一定的哲学、美学、文学、社会学和艺术学的基本知识,牢固掌握本专业类的基础知识与相关理论,具有“艺术源于生活”的理念,并能较好地运用于艺术实践。在综合知识掌握和运用方面,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之外,还应具有交叉学科的学习能力及国际交往礼仪素养,并以所掌握的基础知识为前提进行知识的转化,使学生站在时代的前沿,了解该领域前景和发展动态。

(三)专业素质

1.专业基础素质

在专业素质方面,要求学生应该了解国家对表演及文化艺术领域方面的方针、政策与法规,基本掌握表演课程的基本元素,具备一定的基础表演能力。

2.专业能力素质

在专业能力素质方面,围绕“意识”、“表演”、“应用”、“创作”递进的层次学习,将生活、时尚、舞台概念相融合,提高专业时尚审美能力及表现的能力,并且能够不断自主学习,融通其它学科知识,并从整个艺术时尚文化产业链入手,使学生通过对舞台表演、时尚表演和文化艺术产业方面的基础知识学习,具备表演、编导与策划,以及教学的应用型人才。

(四)身心素质

1.健康素质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具有健康美、时尚美、生活美、创造美的情感和能力。

2.服务意识

在社会服务意识方面,要求学生深入了解地域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明确本专业的社会职责,树立设计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以弘扬传统地域文化为己任,并能够服务于地域经济文化建设。

四、课程体系

   在专业能力方面,围绕“思政意识”、“专业技能”“综合素养”、“社会服务”“舞台展示”递进的层次学习。并且将思政、时尚、舞台概念相融合,提高专业能力及表现能力的同时,融通思想政治文化知识,使学生通过对思政意识、舞台表演、时尚表演和文化艺术产业方面学习,达到思想政治建设视野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aaaaaa.png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人才培养课程、教师科研项目合为一体,开拓学生培养、教育教学的新模式,有效提高高等教育思政修养的培养,改革高校人才培养传统模式,强调新时代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责任感以及引领当代大学生思想意识与强化高校文化的先行者

课程分布及解决学生专业能力

(1)第1-2学期:解决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论能力、训练能力

(2)第3-4学期:解决学生的技能能力、训练能力、表演能力

(3)第5-6学期:解决学生基础知识的应用与实践,此阶段为我专业的特色板块。

(4)第7-8学期:创作作品时期——要求学生以毕业作品导向下,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创作能力、管理能力、实施能力,并且达到能演、能编、能管,能组织的多重能力为一体的应用型人才。

五、师资队伍

本专业师资队伍现有教师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及以下教师6人,行业导师10人。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7人。教师团队覆盖研究型、教学型、行业导师型三个类别,从年龄、学历、学源等结构方面合理,是一支高素质高水平教师团队。办学二十载,在专业教师指导下本专业学生共有 195 人次在国内外专业比赛中斩获佳绩,其中50余人摘得冠军头衔,80余人摘得前三名,并以优异成绩奠定了在全国高校同类专业中的地位。 本专业2006年被评为模特行业“全国十大优秀专业”。

六、教学条件

我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等学校。图书馆面积达20552平方米、馆藏纸质文献50万余册,各类学科的图书资料设备齐全,信息化程度高,是华南地区最大的体育文献信息中心。

表演专业教学场馆环境优美,教学面积达3000平方米,设备齐全,课室明亮通透,拥有专业教学场地与设备,拥有10间专业化课室,每一间课室配有多媒体音视和数字影像一体机设备,配备具有互联共享功能的多媒体设备;另外还拥有1个600座剧场及相关舞台设备;2座可以容纳4000人的大型艺术专业活动演出场馆。

七、教学成果

(一)专业获奖

   筚路蓝缕,玉汝于成,专业历经多年发展,人才培养硕果累累。据不完全统计,共有262人次在国内外专业比赛中斩获佳绩,其中45人次摘得冠军头衔,30人次获得亚军,30人次获得季军。

(二)专业实践

    本专业倡导专业技能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挖掘专业特色,培养专业能力,拓展专业口径。内外兼修,方得风清气正,本专业正在努力培养时尚美学与美丽经济专业人才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表演(武术表演方向)

 

一、专业定位与优势

(一)专业定位

表演专业(武术表演方向)属艺术学门类下的二级学科,一级学科为戏剧与影视学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武术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的防身、健身和修身价值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所具有的艺术特征和民族特性在各类影视、综艺表演、动漫网游等文化艺术产品中得以彰显。特别是其文化艺术价值更是得到社会文化市场的额外关注,市场对武术表演产生了极大的需求。为对接社会需要,培养既有表演能力有能胜任武打动作的影视人才,本专业通过影视专业素养、综艺表演、武术动作设计和武术艺术教育等行业量身打造的一个时代感很强的创新型专业。进一步发掘武术表演的功能(娱乐观赏功能、经济功能,文化传播的功能)并重点加强经济、文化功能的发展建设;2015年依托武术学院现有的师资和教学条件开设表演专业(武术表演方向)。

(二)专业优势

第一,有一批从事武术表演和艺术表演的德艺双磬的师资队伍。

广州体育学院武术学院有一批从事武术表演和艺术表演的好教师,如被誉为“中国二指禅第一人”的王巍堡老师,曾多次参与春节晚会的演出,应邀到世界各地进行武术表演,是武术表演的实践者,有着丰富的武术表演经验。在武术影视方面,刘振岭老师是《800罗汉》男1号主演,梁永文老师、麦羽强老师参与拍影的香港电影有《黄飞鸿之鬼脚七》、《黄飞鸿与苏乞儿》,梁永文、杨亮老师参与拍影的电影有《神捕铁中英》等。梅晓老师从事艺术工作以来,先后为全国十四个戏剧剧种编导过四十几部作品,有编剧的戏剧文学作品、导演作品先后获全国文华优秀剧目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曹禺戏剧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汇演创作金奖、全国群星奖以及中国戏剧文学奖金奖。另外,武术学院还有国家一级编导黄盈老师、国家一级舞蹈演员孙鹏鹏老师等以及长期从事武术科学研究的教授、博士,也为武术表演专业的发展提供科研支撑。

广体地处岭南,毗邻港澳,是华南地区唯一一所单科体院,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利于武术表演专业的发展。长期以来,岭南大地有着优良的传统,就是将武术与舞台表演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岭南武打影视。武术与影视作品相互受益,互为因果,共生存、同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映生辉,毫无疑问岭南武术是引领中国影视历史和时代潮流的。以岭南武术为内容的小说、文学等题材,尤其得到了戏剧文艺和影视行业的厚爱,形成了文学体裁的武侠小说,并因此还产生了一个全新的影视作品门类,即“岭南传统题材武打影视”。作为一个全新的影视作品门类,岭南武术为岭南影视增添了属于自己的丰富和厚重的典型素材,其主题内容、打斗技法、艺术表现手法等岭南地域特色明显。因此,武术与表演的结合有着百年的历史积淀的优势。

第三,我国繁荣的艺术表演市场日益兴盛,武术表演方向的人才培养适合社会的需求。随着人们社会水平的提高,休闲时代的到来,艺术表演市场蓬勃发展起来。武术表演专业是以武术和艺术表演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提升武术的艺术元素和艺术的武术元素的形式,培养从事动作影视、演艺综艺、武术艺术教育等行业的专业性人才。不仅拓宽了就业渠道,还能更好地满足大众精神生活以及大众文化的需求。为此,本学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增强能力为目标、以结合实际为纽带、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课程系统,学用结合、供需结合,通过“学习——应用——总结——创新”四个环节,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

二、培养目标

通过武术教学和艺术戏剧影视类教学相融合,培养出具备较强的武术舞台表演、武术影视表演、编导、武术教育与管理的能力,能在话剧、影视、戏剧表演、学校及艺术培训机构等领域从事以武术为基础的表演、教育、培训等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三、培养规格

规定的四年学制内,修满165学分即可达到毕业要求。

(一)基本素质要求

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

2.遵纪守法,具有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观念。

3.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思想品德。

4.具有集体主义观念、团结协作精神、艰苦创业和服务意识。

5.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6.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知识要求

1.文化基础知识

(1)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科学发展观基本原理。

(2)掌握法律基础知识。

(3)掌握应用文写作知识,能够撰写经济应用文。

(4)掌握计算机及网络基础知识,能熟练操作Windows、局域网与Internet、办公软件office等系统软件和工具。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获取和处理经济信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达到一级水平。

(5)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具备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达到国家大学英语应用能力B级以上水平;能够进行常用英语会话和查阅本专业常用英文材料。

(三)能力要求

1.社会能力

具有良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独立工作或协同开展工作能力。

2.专业能力

(1)能系统掌握教育、表演、武术、文化文艺等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武术表演尤其是影视、舞台、广场等武术表演的业务知识与技能。

(2)了解表演专业改革与发展的动态,特别是武术表演的发展趋势。

(3)掌握岭南武术运动技术与技法,熟悉并了解岭南武术影视作品的内容、特点和风格,并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和从事武术表演与编导的能力。

3.方法能力

有自主学习能力; 有良好的学习动机,能制定工作计划的步骤,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有对影视表演、武术武打的学习和理解能力,以及通过不同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有全局思维与系统思维、整体思维与创新思维的能力。

4.拓展技能

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基本的台词设计能力,推销谈判及沟通协调能力,能够开展话剧活动能力。

(四)职业态度要求

1.具有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合作意识。

2.具有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创新精神。

3.具有协作与沟通能力,协调与组织能力。

4.具有保密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5.具备一定文学修养。

6.具有一般礼仪交往习惯。

四、课程体系

课程结构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以及实践教学部分。必修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又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实践课。

(一)主干学科

体育学、艺术学、表演学。

(二)主要研究方向

武术表演已经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从原始时期的“戚干舞”,到“项庄舞剑”,至明清时期的“打套子”,武术表演有着相当的群众基础。但把武术表演作为一个专业来进行研究,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其时间才短短不足十年。因此,武术表演专业即年轻又古老。其主要研究的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

1.武术表演发展的历程、现状与趋势。

2.武术表演专业办学模式、培养模式研究。

3.武术表演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4.武术表演的功能与价值研究

5.武术表演专业的发展路径研究

6.武术表演与武术传播关系研究

7.武术表演与服装设计、台词、舞台、舞蹈、影视的关系研究

8.武术表演与全面健身关系研究

9.武术表演编排创新研究

(三)一般性教学环节

入学教育、军训、生产劳动、就业指导、社会调查、中期实习、专题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校本课程。

(四)核心课程

艺术概论;表演学基础理论;文艺作品阅读与写作;武打影视作品鉴赏;声乐与舞蹈赏析;表演基础元素训练;艺术表演常识与技巧;作品排演;武术学概论;岭南武术文化;武术套路;搏击实战技法;武术表演理论与实践。

1.艺术概论

艺术概论通过对人类精神文明史上重要艺术现象的理论分析,诠释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使学生能从艺术的职业发生发展及其自身的艺术规律、特性的考察中了解和掌握艺术理论、艺术常识、艺术创作、艺术鉴赏与批评的关联性。

2.表演学基础理论

本课程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表演体系为主要教材,使学生了解斯氏体系的基本理论与创作方法,教学中突出戏剧表演在电影电视中的应用,使学生掌握舞台表演与影视表演的特性以及技能、技巧和创作方法。在组织表演元素训练教学的各个阶段,着力培养学生的理解、想象、感受、表现等能力和信念与真实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创作素质。

3.武打影视作品鉴赏

本课程主要让学生了解电影、电视剧人物创作的表演特性。在熟练把握表演诸元素的基础上,正确认识角色在电影、电视剧综合创作艺术中的地位及作用,掌握在摄影、摄像机前人物创作的表演技能、技巧和创作方法。

4.音乐与舞蹈赏析

声乐是人们用歌声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是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一门特殊艺术。声乐课程是介绍行之有效地从发声生理科学理论出发的歌唱方法、歌唱技巧、歌唱卫生及声乐作品的艺术处理等相关内容的一门极具艺术性和实践性的音乐学科。通过教学使学生提高艺术修养,增强并掌握表演创作的艺术手段和技能。

5.台词基础训练

台词基础训练是一门以系统学习舞台戏剧语言及影视艺术语言的基本理论与技法为主要内容的专业课程。课程分为普通话、语言技巧和艺术语言两部分。在全程教学中,通过气、声、字的综合训练使学生全面掌握舞台语言的基本功;通过各类文学作品的朗读训练,使学生系统掌握舞台语言的表现手段与技巧;通过戏剧和影视剧作品中的人物独白、对白的训练,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人物的语言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通过广播剧及影视剧配音进行话筒前艺术语言训练,使学生在掌握舞台语言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与掌握影视艺术语言的特性与规律。

6.表演基础元素训练

本课程将以系统正规的热身运动、把杆、中间动作、中国古典舞、现代舞、芭蕾舞、民间舞等训练,解决学生形体的开度、软度、力度、节奏以及形体的协调性和可塑性。使学生具备舞蹈常用的基本动作、技巧,各种舞步、韵律和一定的舞蹈表演素质。掌握在戏剧、电影、电视剧中各种人物外部形体创作的能力。

7.作品排演

掌握人物朔造,艺术再现人和事,表达人物的情感、精神、风貌等技巧。通过排练和参演作品的形式,将复杂人物的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8.    武术学概论

武术的概念及其演变、特点与价值、中国传统哲学对武术发展的影响、传统武术技术和训练体系的形成与武术套路的产生、武术的技法原理、冷兵器时代武术的发展、火器的进步对武术发展的影响、在火器广泛使用的历史条件下武术发展的新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竞技和群众武术的开展等。

9.岭南武术文化

立足岭南文化的大环境,从岭南武术源流、技理技法、风格特点、社会功能等出发,分析了岭南武术与经典文化、文学艺术、祖国医学等之间的关系;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探讨了岭南武术的保护、传承和传播等问题。

10.武术套路

包括三部分,即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和基础套路。基本功有腿功、腰功、鼎功和桩功;基本动作主要含有手型手法、腿法、步型步法、跳跃、平衡等动作;基础套路以传统南拳、南棍、南刀、太极拳、双节棍等为主,兼以学练长拳、少林拳及其器械。

11.搏击实战技法

介绍并体验中外搏击术的内容及其特长技法,重点学练散打、跆拳道、泰拳、拳击、短棍等运动项目,较全面地掌握搏击对抗与表演的效果与规律。

12.武术表演理论与实践

把武术运动技法与影视、舞台、广场等表演外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编剧作品的故事情节,从基础理论与基础训练入手,经过系统的教学和训练,不断分析作品,表现人物,将编剧作品,通过演员的二次加工,艺术地以演员肢体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

五、师资队伍

武术表演专业成立以来,师资团队建设有序,团队方向目标明确,教师的培养与定位切合实际,教师各人项目优势明显且互补性强。现有教师团队14人,副高以上职称6人,其中国家一级编导1人,国家一级演员1人,教授2人;讲师4人(其中国家三级演员2人),硕士以上学历教师11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6人。教师团队学科门类结构合理,艺术表演类学历者4人,武术类4人,史学类1人。以本校教师为骨干和主体,校内外专兼职结合,是一支专业能力强,年轻、有朝气,有活力,做实事的高水平队伍。参加了一系列重大重要的大型舞台艺术演出,如2018年中国金鸡百花奖开幕式和颁奖晚会、先后3次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特别是2018年更是以42人的大规模,由国家一级编导、本专业负责人黄盈任舞台艺术导演,师生共同参与,呈现了一盘南派武艺、岭南武术风味的大餐。在由广东省委宣传部组织组织的“春晚”总结会上,获得了广东省委宣传部部长傅华和总导演杨东升的一致肯定和表扬;拍摄了2部电影(院线电影1部、微电影1部)和1部纪录片;参演由广州电视台拍摄的解密类节目“岭南英雄传”80余集等。

本专业教师队伍,近四年现已发表学术论文7篇,参编著作3部,导演、主演和参演的现已公演艺术作品27部,其中获国家文化部、广东省文化厅等举办的艺术类奖项5项。相关学术成果(艺术作品)经费累积超过500万元等。

六、教学条件

现已建设了武术表演多功能排练厅1个(约800平方米),专业舞蹈和表演场地1个(约200平方米),武术教学场馆2—3个(共2300平方米)。购置了约超过200万元的教学设备、教学器具等,能满足现有教学和社会实践的需要。

 


2021年12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