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专业白皮书>>正文

运动康复

运动康复

 

目前我国的疾病谱从以传染性疾病为主加速转向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且这些慢病患者呈年轻化趋势。这些慢病不仅影响国民的生活质量及健康长寿,而且造成我国沉重的医疗负担。在“健康中国 2030”的时代背景下,通过体医融合,从被动健康转向主动健康,“将关口前移”无疑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途径。这就迫切需要大量“既懂医又懂体”即会开“运动处方”的运动康复人才。运动康复作为大健康的一部分,以亚健康人群、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及慢性肌骨损伤人群、运动创伤的术后人群为主要服务对象,促进全民健康。

一、专业定位

运动康复专业是在体医融合背景下设立的体育、健康和医学交叉融合的前景广阔的跨学科专业, 是体育学下面的二级学科,专业定位为运动防护师和运动治疗师。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运动康复与运动伤害防护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运动规律,具备应用这些知识与技能的能力,能在运动康复机构、社区康复中心、残疾康复机构、运动队、康复医学科、福利院、特殊学校等从事康复治疗、损伤防护、健康促进等工作,具有良好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三、培养规格

实行学分制,学制四年,要求在修业年限内完成164学分。实行弹性学制,提前修满学分者可提前1年毕业;对于在规定的年限内难以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经申请允许其延长学习时间,最长可延长4年。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通过实践环节的教学,达到毕业要求,可获得毕业证书。对符合国家学位条例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培养规格如下:

(一)思想政治要求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和公民意识。

2.热爱康复医学事业,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愿为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3.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二)知识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具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具有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

2.掌握体育科学、临床医学、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运动康复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三)技能目标

1.掌握运动康复评定技术、运动康复治疗技术和运动伤害防护技术,具备肌肉骨骼损伤和常见慢病评估与运动康复治疗的能力。

2.掌握人体运动机能监控、运动营养指导方法的技术,具有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

3.具有利用至少1门外语进行交流和应用的能力,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学生毕业达到大学英语四级水平(或符合学校考试要求)和计算机一级考核。

4.具备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与研究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

四、课程体系

(一)主干学科

  体育学、临床医学、中医学、医学技术。

(二)课程框架

必修课包括思想政治课、通识教育课和专业教育课。专业教育课又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选修课则包括专业拓展选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

本专业主要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功能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中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康复功能评定学、运动治疗技术、肌肉骨骼康复、心肺物理康复,以及物理因子治疗、中医养生康复技术、贴扎术、针灸推拿学、瑜珈、普拉提等。

(三)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军事训练、科学讲座与实验、社会实践、俱乐部与社团活动、拓展能力、运动康复专业综合实训。

五、师资队伍

拥有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专任教师21名,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博士15人;双师型教师7人;平均年龄38.4岁。所有专职人员皆有运动康复、医学或运动人体科学学科背景,学缘结构广泛。此外还有校外联合培养基地等在内的双师型兼职教师6人。

六、教学条件

本学科以运动与健康学院、运动医学康复中心为依托,拥有1个教学平台(广东省体育保健与康复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3个科研平台(广东省运动与健康重点实验室、残疾人运动与健康促进国际协同创新中心、广东省青少年脊柱侧凸运动康复与矫形器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同时本学科点还有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共享平台,包括国家体育总局技战术诊断与机能评定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运动辅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目前拥有包括等速训练系统、肌骨超声、冲击波以及各种物理康复治疗仪,相关仪器设备总值 3000多万,不仅完全满足教学需要,还可开展人体(运动生物力学、生物工程)和动物(从动物到组织细胞与分子水平)研究。

本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充足,除自身的运动医学康复中心(体育医院)外,还有二沙体育医院、广东工伤康复医院、深圳职业病防治医院、中山大学各附属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暨南大学附属医院等。


2021年12月16日